高级搜索

相关结果1135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
排序方式
附件类型

在甘肃省武威市,有一位“牛人”,一直在做一件很“牛”的事,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古浪县科技特派团肉牛组的组长,他带着技术和理念奔走在该县的田间地头,也用成果和服务“圈粉”农户,成为村民心中的“牛人”。他就是特聘科技特派员郭宪研究员。 近日,郭宪和团队成员华永丽教授在古浪县西靖肉牛养殖基地、甘肃羊如祥农业有限公司、古浪县合盛农牧专业合作社等地开展多场现场服务活动。参加活动的农户从最早的寥寥几人到现在的上百人,郭宪成就感倍增。 “很多农户的养殖理念落后,只能通过一次次培训和手把手指导,用实打实的收入让他们接受科学养殖技术。”郭宪说,“牛羊常见病防治技术、肉牛及奶牛的高效繁育改良、有效补饲与育肥、日常防疫都是农户比较欠缺也高度关注的知识。” 近年来,团队深入古浪县西靖镇、黄花滩乡、大靖镇等地开展服务,服务过近百家企业,上千名农户,真正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推动者。 “全市658名科技特派员组建成14个科特派专家小分队,覆盖全市93个乡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武威市科技局政策法规与资源配置科负责人银开涌告诉记者,该市搭建“国家队+省队+市队+县队”四级一体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开展“进百企入千户”928场次,印发牛羊果蔬菌草等产业关键技术培训手册数万册,服务村镇达到875个,培训农牧民7.1万人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种”在了凉州大地上,也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 近日,特聘科技特派员兰州大学李发弟教授团队,在天祝县历经15年联合培育的天华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委员会审定鉴定,培育出我国首个适应高寒牧区的肉毛兼用细毛羊——天华肉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培育的第3个羊品种。“天华肉羊肉毛性能突出、生长发育快、产羔率达到135%以上”,银开涌介绍说,目前天祝县在19个乡镇扩繁推广天华肉羊,扩繁群体规模达到40万只,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武威推行十多年来,该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奔赴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目前,武威已培育肉羊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1家,新培育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15家。 武威市积极联合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天津农学院等14家创新引擎举办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培训及成果对接学术交流会,让科技特派员不断“充电”,“格”上岗,一头连着科技,一头链接生产,当好农户的知心人。 “科特派是农户心中最美的‘偶像派’,也是让乡村振兴的‘实力派’,遇到技术难题联系到他们,心里就不慌了。”甘肃傲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隋晓东难掩激动。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8

通讯员 杨勇 “高校及院所科研负责人进厂房、下沉一线,深入了解了定西各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可行的建议。”定西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建中表示,这一举措有利于企业产业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靶向发力。 近日,甘肃定西邀请甘肃省内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负责人和专家教授组成调研组,深入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安定区等县区企业开展调研考察,为该市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为持续推动科技型企业与在兰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构建更加高效科学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定西市科技部门近期还将研究制定与在兰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合作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科技合作交流机制,吸引更多科技人才融入定西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问诊把脉,找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难点” 在渭源县衡顺堂药业,调研组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座谈,详细询问了企业产品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数、科研项目实施等科技创新情况。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后,“诊断”出企业在黄芪精深加工产品生产中,存在对关键技术攻克的“病症”。 “企业应先从生产技术方案做起,然后从标志物数值范围、口感风味进行微调,研发丰富产品,以此推动渭源县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黄芪产业由粗放式生产到精深加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权为企业开出了这样的“药方”。 “沙棘浑身都是宝,销路根本不愁,当务之急是如何研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深加工创新能力。”科技特派员孙耀忠道出了困惑许久的难题。 甘肃陇原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沙棘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过程中,仍需不断突破当前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关键成分检测数值为数据支撑,以成分含量、数据比对为着手点,组建专家团队,沿着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仔细查看公司生产设备、认真听取汇报、经过几日深入研究后,刘权给企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对症下药,解决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痛点” 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临洮县百合特色产业,开发出百合饮料、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咖啡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但是在百合储藏、新产品研发方面缺乏技术支持,严重制约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高校专家组团深入生产一线,切实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加强了校企对接,尽快把高校的成果转化到生产过程中来,解决了我们面临的困难。”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献激动地说。 围绕药食同源中药材、马铃薯制品、蔬菜水果和地方特色农特产品,甘肃青谷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9大类170余款快消品,但是多数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色拳头产品少,这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几日,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研讨、案例比对、现状分析,调研组在产品深度研发创新、提升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可行建议。”甘肃青谷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说。他还同调研组约定,将在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高校、院所持续加强合作。 “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防治病虫害,大部分农户种植中药材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还有大量使用植物膨大剂等生长调节剂现象。”甘肃渭水源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秦飞告诉来访调研组,目前中药材不仅存在质量下降、农残超标、对土壤破坏严重等情况,还存在中药材产业链条短,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等“痛点”。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调研组专家表示,将在中药材种植环节研究“微生物菌剂+中药农药+植物酵素+配方肥料”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并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在技术标准制定、专利技术转化应用、药性药效分析等方面开展帮扶指导,共同开发中医药康养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定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昊翀表示,“高校、科研院所进县区入企业考察调研推进了校地院企的通力合作,全面促进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下一步,当地组织和科技部门将持续加大对人才引育、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服务地方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7

  在甘肃省玉门经济开发区,有这么一批企业,它们“块头”不大,也没有大企业的名气,但它们持续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之路,在所在细分领域赛道上跑得稳健、跑得精彩。 5月16日,记者走进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位于玉门经济开发区一家创办仅11年的小型企业,却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的持续创新,变废为宝,将甘肃河西牧区废弃物“酪蛋子”加工成高端食品添加剂“酪蛋白”,产品远销至欧美、中东、中非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面专利墙,70多项专利是普罗生物这家小型民营企业敢于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的最大底气,也是这家民营企业保持高速发展、一举拿下进出口额国内同行业第一的关键所在。 普罗生物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所迸发的产业大能量,是多年来玉门市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玉门市投入700万元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兑现各级科技奖补资金473万元,获得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 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发展资金,增加了企业现金流,有效地优化了企业资金结构,而且形成了税惠红利反哺企业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帮助企业提升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底气。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推动校企合作,重点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发展等方面开展调研交流。”玉门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娟说。 近年来,玉门市的15家高精尖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开发合作关系,与常州大学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化工产业中试基地。 “我们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研发合作,已建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示范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30个,助推高层次人才集聚、科技成果产出转化驶入‘高速路’。”李娟说。 玉门市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风机叶片生产厂区(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建成并即将投入运行;西北戈壁蜜瓜产业研究院建成投入使用;玉门经济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榜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榜单……产业技术合作创新的新平台,让成果转化再上台阶,通过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实施科技项目,指导登记省级科技成果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9.25亿元。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6

5月16—17日,2024年全国科技查新工作交流会暨研讨会在甘肃兰州举办。大会主题是“新形势下科技查新的守正•创新•发展”。 2024年全国科技查新工作交流会暨研讨会现场。胡荞 摄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科技查新专委会换届会议、工作交流、学术报告三个板块组成。会议审议了《第八届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科技查新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第九届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科技查新专委会的换届选举。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腾宇表示,面对新形势新需求,科技情报工作应秉持“守正、创新、发展”主题,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情报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加精准的情报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潘云涛表示,将加强科技查新与新技术间的协同和融合,探索出一条推动科技查新行业数智化转型发展的道路。随着科技体制持续深化改革以及科技创新主体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查新需要紧密结合新需求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并构建科技查新新业态咨询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完善查新队伍的用人和管理机制,打造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水平科技查新队伍。 会议还邀请查新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围绕“数智化查新场景构建”“‘泛查新’全链条新业态构建”“查新接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探讨。 会议还特别安排了“科技查新圆桌”对话环节,就“构筑科技查新‘新’业态赋能新质生产力”“查新数智化与资源建设探索”两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科技查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举措。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主办,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承办。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6

近日,中国通信学会发布智慧科研优秀案例获奖名单。赵金雄作为项目主创成员参与的《面向无公网区域密集输电通道的融合通信技术研究应用》位列其中。 年仅32岁,获得包含全国金奖在内的各类奖项20余项,牵头参与的省部级科技项目15项,手握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各类论文和技术标准20万余字。 获得这一连串骄人成绩的赵金雄,是国网甘肃电科院数字化及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他也是甘肃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 初入行的“门外汉” 2017年,从学校硕士毕业的赵金雄进入国网甘肃电科院工作。面对信息安全岗位的漏洞远程评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攻击溯源等工作,赵金雄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弄得手忙脚乱。 “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好多工具,利用下班时间经常练习。”从基础知识学习到演习比赛和日常保障,两年时间,练就了赵金雄这个“门外汉”的细心和耐心,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 “赵金雄的桌面上经常堆了各类技术书籍和参考资料,屏幕上也总是开着技术论坛页面,因为一个技术问题他可以钻研很久。” 为了持续提升自己,赵金雄还在继续攻读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4年,本科毕业于陇东学院的他,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从一个普通本科院校到双一流院校研究生。 让“小哨兵”走进更多作业现场 在电力作业现场,实现远程实时安全管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2023年,赵金雄率领研发团队主动攻关,研发出了“安全小哨兵”作业现场违章行为纠正系统。 据介绍,“安全小哨兵”可以帮助作业现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流程管控,保障作业现场人员、电网和设备安全。 研发初期,当时业界大多选择云上部署模型路线,“安全小哨兵”究竟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当时我们都犹豫不决,甚至在讨论过程中曾不止一次有过争执,研发一度陷入停滞。”团队成员狄磊回忆起研发经历时说道。 赵金雄根据响应及时性,果断确定了边缘端的技术路线,他带领研发团队历时2年多的时间,精准梳理40多类样本,训练样本300万余张,在真实和模拟现场模型反复推理测试468万余次,最终发现在同等条件下,边缘侧要比云上部署的反应速度快100多倍。 “走出去”才能更明晰自己的定位 2023年11月2日,2023鲲鹏应用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安全小哨兵”作业现场违章行为智能识别纠正系统作为甘肃泛政府赛道唯一一家参赛队伍,以全国总决赛(泛政府)赛道金奖成功出圈。 “当时‘安全小哨兵’是刚完成从一代到二代的升级,相比于一代来说,体积更小了,对于违章行为的识别速度也更快了。” “过去大家更多关注业务上的创新点,如何让‘安全小哨兵’更快、更准,如今我们更多关注在技术上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模型与芯片的适配程度。”赵金雄对记者表示。 2023年,赵金雄也入选了国网甘肃电科院2023“麒麟计划”高潜人才储备营“电科英才”,同时他也是国家电网甘肃电力连心桥(电博士)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 无论是重大科研项目还是技术攻关,敢用年轻人,敢于给青年员工“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为青年员工畅通成长通道,这已经是国网甘肃电科院党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和电网青年员工,我将主动担当,坚持不懈,用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用实际行动书写科研初心。”赵金雄说。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5

实习生 陈逸凡 5月14日,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解读和兰州高原夏菜品牌推介新闻发布会。会上,甘肃省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炳智介绍了兰州市百合产业发展成效和《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目前,兰州域内种植面积13.7万亩,占甘肃省25万亩的55%,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6.8亿元。为了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兰州市委、市政府对百合新品种选育作了专题调研,就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提出明确要求,将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市长工程”,并编制了《兰州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会上还介绍了《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工作方案》中包括工作背景、工作目标、重点支持方向、工作方式和保障措施五个部分的制定情况。 兰州高原夏菜品牌推介方面,截至目前,兰州高原夏菜已种植97万亩,产量22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4亿元、品牌价值约59亿元、农民人均创收5000元。 甘肃省兰州市科技局局长张贞祥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2024年,兰州市科技局将先期发布包括新品种选育、百合脱毒组培苗培育、原原种籽球繁育、原原种繁育、鳞片籽球种植五个方面的技术需求榜单。 张贞祥介绍,兰州市将持续提升发榜、遴选、立项实施、项目管理、考核验收等方面工作质效,加速百合种业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兰州百合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探索实施产业链创新主体“捆绑式”联合发展机制,切实把“揭榜挂帅”制度这一科研攻关“利器”用好用活,加快构建以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的新局面。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4

4月的甘肃省民勤县,微风拂柳,绿草茵茵。而70年前,这里是苍茫的戈壁大漠。风沙长期肆虐的环境中,无数治沙前辈扎根于此,谱写出沙海绿洲新篇章。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先英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县人,38年来,徐先英以天地为枕,以沙为书,打造了科技治沙的“中国样板”。今年1月19日,他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也成为全国林草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 像芨芨草一样倔强的西北汉子 1992年,徐先英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协作项目。从那时开始,他每天都泡在沙漠中的试验区里。 “有时突遇沙尘暴,所带的干粮都钻进了沙子。有时下午回来晚了,就用冷馒头充饥。晚上常常挑灯夜战,按时给土样称重,分析数据。”徐先英回忆说,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为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1996年,徐先英主持了甘肃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在试验地黄花滩村,这个像沙漠芨芨草一样倔强的西北汉子,带领课题组人员在这里一干就是4年。 “我们与农民同吃同住,每天徒步穿越十几公里的沙区。无论风沙多么猛烈,我们都坚持设置沙障、种植树木。在烈日的暴晒下,我们的脸晒得像黑炭一样。每天工作结束后,尽管身沙土、疲惫不堪,我们仍要召集农民开会,动员他们参与治沙行动。”徐先英回忆说,“头顶沙粒,身披沙土,整个人变成了土人。没有洗漱条件,只能伴着沙尘和虱子入睡。”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科研团队终于在黄花滩村探索出“四带一体”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前沿防风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和封沙育林育草带。同时,科研团队还试验并示范了3000亩沙地治理,成功提出固沙剂与沙生植物在雨季快速恢复的技术方案,为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科学治沙提供了示范样板,也为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类似区域治沙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08年,徐先英带领科考队,首次对黄河首曲高寒草原沙化进行了为期45天的综合科学考察。他们每天早上6时出发,晚上8到9时才能回到驻地。由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高原反应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经常使他们感到头晕目眩。最终,科考队采集了大量详实的科考数据,完成了高寒草原沙化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以及综合防治办法的考察报告,为草原沙化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思路。 推动防沙治沙迈向机械化 早期治沙普遍采用人拉肩扛的压沙模式,耗费人力,效率还低。徐先英凭借一身韧劲,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治沙装备,破解卡脖子难题。经过反复研究,团队研发出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机,每台机器一天可以完成四五十亩工作量,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可以为每亩地节约250多元治沙成本。这些装备现已向多地推广使用。 技术成熟后,徐先英团队又想方设法将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既提高性能又让老百姓用得起。目前,该团队已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2个专利正在申请中。短短几年,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推动治沙行业迈出一大步。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甘肃”。徐先英和甘肃治沙研究所总结的治沙技术和经验,为全球多个国家提供了治沙范本。从1993年起,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开始举办国际治沙培训班,51期培训班先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非洲80个国家培训了1052名治沙科研人员。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由于徐先英在治沙研究领域表现突出,他还曾被选派到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农学院访问学习。随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日俱增,他开始不断参与国际项目,与国际治沙人频繁交流,以国际视野防沙治沙。 “作为生在民勤县的治沙人,我很庆幸能够赶上新时代。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和国际治沙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治沙故事。”徐先英说。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4

实习生 陈逸凡 立夏时节,在甘肃省金昌市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内,上万亩紫花苜蓿次第开放,争奇斗艳。 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对西部草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农业大学苜蓿科技团队(以下简称“苜蓿科技团队”),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师尚礼的带领下,长期与国际苜蓿资源发达国家进行资源交流,截至目前收集世界资源800多份。 苜蓿科技团队只是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的缩影。近年来,面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重要草种产业发展需要,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实施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开展了苜蓿、燕麦等西北优势特色草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科研“高大上”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介绍,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在西北寒旱区草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新品种(品系)创制,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团队共收集草类种质3200多份,建成210多亩种质资源圃。团队选育出16个苜蓿、燕麦、小黑麦、草地早熟禾、鹰嘴紫云英等性状优良新品系(材料),创制2个优异新材料;研究了苜蓿、燕麦、草地早熟禾等优良草类种质遗传多样性,深入开展了寒旱区特色草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筛选和鉴定,挖掘出优异种质中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基因。 苜蓿科技团队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营养不足难题,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研究田间试验,选育出抗寒能力超强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并配套开发寒作栽培专利技术,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成功将苜蓿种植区由暖温带扩展至3千米以上海拔的高寒带。 师尚礼介绍,“在国家和省级项目的长期支持下,育种团队育成15个苜蓿品种,部分品种已成为甘、宁、新、蒙、晋荒漠绿洲灌区、亚高山二阴区和旱作农业区的当家品种,推广面积近300万亩。” 推广“接地气”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广现有牧草品种,全面服务“三农”。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介绍,当前我国80%草种依赖进口,每年饲草缺口200万吨以上,“加强草种基地建设,提高我国草种生产自给能力,降低对草种进口依存度,是解决林草种苗‘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也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马晖玲说。 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联合”、用科技支撑金昌市苜蓿产业发展工作,苜蓿科技团队与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河西走廊金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基地。2010年,该基地扩展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学科研基地;2016年该基地邀请专家,通过草原站组织开展了以苜蓿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业骨干培训会。 苜蓿科技团队长期支撑金昌苜蓿产业和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公司的“丝路花雨”苜蓿草产品品牌化,推动金昌苜蓿草产品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使得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快速提高。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团队所育成的甘农系列苜蓿、陇燕系列燕麦、甘农系列小黑麦等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成为西部农牧区种植业结构调整、草产业发展、粮改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品种。 马晖玲说:“虽然甘肃省多样性的地理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但在一些方面仍落后,我们将继续强化种质创新,为打造‘西部种业之都’贡献力量。”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3

初夏的早晨,薄雾轻渺,略感微凉。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丰台镇南堡子村果园,记者看到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在科技人员指导下为苹果树苗拉线、挖坑、扶苗、浇水、填土…… 今年以来,泾川县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力改造提升传统苹果产业,加快培育矮砧密植(利用矮化砧木作基砧,嫁接果树品种,实行密植栽培)果园建设体系,培育壮大苹果产业链条,掀起全县现代果业发展新浪潮。 “我们按照县上退一亩栽一亩的要求,着眼推动护园强果行动,挖掉没有价值的老果园,高标准建设堡子村矮化密植设施园819亩,重新提振群众种果园的信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丰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军郎说。 “今年是我第三年参加镇上的果园建设活动了,政府这几年提供的都是三年生优质苹果大苗,不但成活率高,而且见效早,群众认可度很高,务果信心也大大提升了。”南堡子村果农袁喜堂兴奋地说。 选择好苗木,好品种是关键。“我们引进CY-15砧木、可抗重茬栽培、半矮化、生长势强、易成花的三年生大苗;选择维纳斯黄金、瑞雪及富士系的众成1号、3号、福布瑞斯、烟富6号、烟富8号、九月奇迹等品种;当年栽植,当年形成花芽,第二年结果200—300斤,第三年结果1500—2000斤。结出来的苹果高桩,个大、汁多、味甜,很受消费者青睐。”泾川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农艺师魏海云说。 “以前我们修剪1亩果园需要用时一天,如今我们一天能修剪5亩矮化果园,节约成本的同时又省工,管理起来还特别轻松。”高平镇林果站负责人闫赟说。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我县在提质增效、老果园改造、新优苹果苗木繁育、果酒果汁生产线等方面发力,谋划实施苹果产业链项目12个。”泾川县果业局副局长曹海勇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将全面开展老劣果园更新迭代和老果园改造提升行动。目前,泾川县建成矮化砧木密植果园2050亩,并对1800亩矮化密植果园配套滴灌和立架设施;完成了3万亩老果园改造,春季修剪果园17.6万亩。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3

5月10日-12日,“第四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甘肃兰州召开。 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起,已先后在兰州、南昌、南京成功举办。此次大会以“共建美丽丝路·贡献冻土智慧·共谋工程策略”为主题,旨在为专家学者们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对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相关理论及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为我国寒区工程安全保障与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张长春表示,未来亟需加强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开展定向化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将推动实验室在抢占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中发挥创新高地、主阵地和先锋作用,不断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张国友表示,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冰川、冻土、寒区环境研究,为我国寒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冻土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他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围绕国家富国强边、交通强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极地安全等重大科技需求,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仍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出疆入藏大通道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努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这些国家战略需求必将推动冻土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冻土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他鼓励专家学者能够围绕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设计施工、服役保障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研讨,集思广益,为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分别作了题为《盐渍化寒区工程理论与应用》、《气候变化的灾害效应》、《地层冻结法及风险预控》的专题报告。

中国科技网首页 2024-05-12